香菇
2014-01-26 11:24
香菇(學名:Lentinus edodes),又名冬菇、香蕈、北菇、厚菇、薄菇、花菇、椎茸,是一種食用真菌。
一般食用的部份為香菇子實體,鮮香菇脫水即成乾香菇,便於運輸保存,是一種重要的南北貨。乾鮮香菇在中國菜中廣泛使用。烹飪時需將乾香菇先行泡水發制。素三鮮中,香菇往往作為其中的一鮮出現。在齋食中,香菇亦為重要原料之一。
每朵香菇由上而下,分為菌傘、菌環、菌褶。在菌褶上面形成擔子,每一個擔子會形成4個孢子。
中國早在漢朝就有人工栽培的記載,見於王禎所著《農書》。在臺灣,日本殖民者於1909年在埔里以人工椴木法種植成功,至1970年發展以太空包種植。
日本在378年前就有人工栽培的記錄,但這僅是將椴木放置在有香菇生長的森林中,讓香菇自然產生的孢子掉落在椴木上生長。
香菇的種類
香菇品種依菇體大小分類為大葉種、中葉種、小葉種,依生產季節又分為春菇、夏菇、秋菇、冬菇,還可以按栽培基質、出菇周期、出菇溫度的不同劃分,另外尚有野生的野生菇。在日本則分為冬菇(どんこ)與香信(こうしん),均是來自中文的稱呼。在春天裡氣溫尚低時,生長較慢。因此在冬天與春天中濕度低,空氣乾燥,所以在菇傘表面生成裂痕,看起像花朵,因此稱謂天白冬菇;茶色者稱謂茶花冬菇,其外觀佳,質良,所以價格較高,主要供外銷。天氣較暖後,香菇花蕾長出後,幾天內就開傘,傘部大且薄。將其曬乾者,就是香信。特徵介於香信與冬菇中間者稱為香菇(こうこ),這種菇因為傘大且厚,吃起來咬感足,所以受到消費者的歡迎。
香菇的人工栽培最初於1942年由日本人森喜作博士研究成功於製成所謂「種駒」(たねごま,象棋棋子狀菌種)而開始這種種植法。這是將木材(適合香菇種植者)切成如棋子大小,將其裝於庶口瓶,加上營養分、水等,經殺菌後,接種純粹培養的菇菌絲後,讓其在適溫下培養者。取出長滿菌絲的種駒木片,做為種菌。另一方面,在段木上打適當的一小洞,再將此種駒塞入此洞。然後,將此段木放在森林裡,澆水,保持適當的溫、濕度,光照等使其長滿菌絲,以及長出香菇。
森博士將以此法設廠大量生產,更努力於品種改良,使其一年四季都可生產,這樣產量就不易受到天氣情況的影響,有助於農民的生產。
香菇的成分
香菇被認為是低熱量、高蛋白、高纖維食物,其所含醣類比米或薯類等少且不同於澱粉類,不易被消化吸收。 蛋白質方面含有多量優質胺基酸等,其他維生素類也頗多,尤其維生素D的前體麥角固醇(ergosterol)含量頗多,適當曬太陽後,就能在人體內轉換為維生素D2。香菇中又有胺基酸利得寧(Eritadenin),經攝取後會促進體內的膽固醇排泄。
此外,香菇尚含有多醣類物質香菇多糖(Lentinan),其中一種β-1,6-葡聚糖經注射人體則有抗癌作用。其他值得一提的是香菇含有多種酵素,具有保健食品的必要條件,如幫助消化或有益健康的各種酵素。
L.E.M. 香菇菌絲體
香菇所產生的孢子先長出菌絲,成為單核菌絲,然後互相融合成菌絲體。自1970年成功地培養並培養萃取菌絲體的成分後,在之後20年間,有多所大學與研究所的超過170篇論文獲發表。
菌絲體萃取物的醣質、蛋白質、鐵、鈣含量分別是子實體的8、14、100、110倍,其他可促進鈣吸收的維生素D含量也極為豐富。換句話說,其成分類似香菇,且含有多酚,對保健甚有利。如上述,培養菌絲體與培養香菇(子實體)相比,不但節省時間與成本,其所含成分也極為有利。
LEM(一種可食用之菇類萃取物)有潛力作為癌症治療時作為輔助治療之用途,LEM與5-FU合併治療是一個新穎的大腸癌治療策略,其中p53, p21/Cip1及p27/Kip1在此扮演重要之抗癌角色。
標籤:
———
返回